——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學繁榮發展系列綜述之三
文/王覓
“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薄叭嗣袷菤v史的創造者,也是時代的創造者!薄叭嗣袷俏乃囍!薄吧罹褪侨嗣,人民就是生活!2021年12月,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文藝與人民的關系,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這再次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偉大情懷。
諄諄教誨語重心長,殷殷期盼催人奮進。以人民為中心,構成了新時代文學鮮明的精神底色和美學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行,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為根本立場和方法,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奮斗中汲取不竭的源泉,在人民創造歷史的實踐中刻畫新人與英雄,推出一大批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讓新時代文學的百花園為人民綻放,讓文學的尊嚴在更加主動、更加自覺地服務時代、服務人民中得到彰顯。
同人民一道感受時代的脈搏、生命的光彩
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把身心沉入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時代的脈搏、生命的光彩,為時代和人民放歌,深度參與、生動記錄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在不久前揭曉的第八屆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獎中,《國家溫度》榜上有名。作者蔣巍深入陜西榆林、新疆和田、貴州銅仁以及上海幫扶的云南等地,描述脫貧攻堅戰給這些地方帶來的巨大變化,向全國扶貧干部和基層農村干部致以深深的敬意。
這是中國作協組織的“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一個生動縮影。該工程遴選25位作家奔赴全國20多個省區市的扶貧前沿深入生活、實地采訪,聚焦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這一重大時代主題,創作出一批反映脫貧攻堅工作進展和成就的報告文學作品。
在偉大歷史進程、重要歷史關頭,文學始終在場,不負擔當,為黨和國家事業劈波斬浪、行穩致遠鼓與呼,為中國人民戰勝困難、創造歷史鼓與呼。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國作協組織5個采訪團150余位作家,深入全國多地開展“見證新輝煌,書寫新時代”主題采訪活動;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120余位作家組成4個采訪團,圍繞農村改革、對外開放和經濟特區建設、重大科技創新成就、邊疆民族地區新變化新氣象等,深入一線采訪創作;“迎接黨的十九大”“中國報告”“創新報國70年”“我們向著小康走”等一系列主題實踐采訪活動和專項工程,使廣大作家充分認識新時代之“新”,深入領悟新時代本質,努力塑造新時代典型,深刻闡釋新時代精神;《人民文學》《民族文學》《中國作家》等開設“新時代紀事”“聚焦新時代”“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等專欄,刊發了一大批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充沛的優秀現實題材作品。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廣大作家同舟共濟,以筆為援,真實記錄全國人民驚天動地、眾志成城的戰疫故事。中國作協派出李春雷、李朝全、紀紅建、曾散、普玄等作家組成抗疫一線采訪創作小分隊奔赴武漢,深入疫情重災區廣泛采訪醫護人員、社區工作人員、志愿者、快遞小哥、民警、市民等,以文學的形式傳遞信心、鼓舞斗志。中國作協還組織實施了“中國抗疫全景式敘事寫作計劃”,加大對抗疫作品扶持力度,努力構建中國抗疫的核心敘事。
只有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文學創作才能活力奔涌。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關注現實、反映現實早已成為創作的主潮,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也日益成為廣大作家的自覺行動。
到人民中去,與人民生活的變化同頻共振
人民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才能對現實生活有深刻的體認和豐富的積累;只有領悟生活的本質、吃透生活的內涵,才能深刻提煉生活、生動表達生活、全景展現生活。
長期以來,中國作協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和創作導向,不斷探索完善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新思路、新方法。從建立創作基地、組織作家采訪,到定點深入生活、重點作品扶持,力求通過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機制,與人民生活的變化同頻共振。
今年4月和7月,中國作協年度定點深入生活項目扶持名單和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入選選題又一次如期發布。從中不難發現,這些項目雖然題材豐富、體裁多樣,卻都與“人民”這一關鍵詞密不可分。邁出書齋閣樓,走出方寸天地,廣大作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做到“身入”“心入”“情入”,在深入生活中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使自己的思想情感與人民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
近年來,中國作協建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經驗交流和工作聯系制度,自2017年起,每年召開一次主題實踐活動經驗交流暨全國創聯工作聯席會議,促進“深扎”活動有序有效開展。通過幫助作家掛職鍛煉、駐村駐戶等多種方式,為作家沉下心、撲下身提供便利條件。作家們在人民群眾中找到了自己的文學“根據地”,對時代和社會的整體把握能力顯著提高。
為創作長篇非虛構作品《瞻對》,作家阿來從史料到現場、從現場到史料多次往返,這使他對生活、對歷史、對社會有了更深入的體察。多次深入煤礦采訪的作家劉慶邦表示,只有到生活的礦井中才能挖出煤來,只有到火熱的生活中才能采到火種、把煤點燃,使之熊熊燃燒、發光發熱。作家邵麗坦言,基層的掛職經歷讓她受用終身。一個作家要尋根,一定要尋到自己的文化之根。作家李駿虎曾陷入創作瓶頸,后來回到故鄉掛職,這段難得的體驗使他的創作資源不斷“井噴”,并且常寫常新。
“中國作家走基層”“紀錄小康工程”“中國一日·美好小康”“中國一日·工業興國”“中國一日·科技強國”……一個個品牌文學活動的舉辦,幫助作家深刻認識人民群眾實踐創造的雄偉壯闊,親身體會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繽紛多彩。作家們走進工礦企業、軍營哨所、科研院所,傾聽身邊普通人心聲,以文學形式記錄下他們的喜怒哀樂。
湖南益陽是作家周立波的家鄉。60多年前,他在此創作出家喻戶曉的長篇小說《山鄉巨變》,堪稱文學前輩自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生動實踐;60多年后,中國作協在此正式啟動“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并為中國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時代文學實踐點授牌?缭綍r空的遙相呼應,既是一次向經典的致敬,更是面向新時代新征程的重新出發。
此前,中國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時代文學實踐點已相繼落戶浙江臨安、陜西西安和商洛、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等多地。在中國作協、團體會員單位和地方政府的共建共管下,實踐點的逐步設立必將更好地幫助作家拓展深入生活的渠道,為廣大作家深入生活、潛心創作搭建平臺,鼓勵作家走得出、沉得下、蹲得住,讓深入生活真正成為創作的必修課。
響應人民新期待,提高人民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文學在哪里,工作就落實到哪里;作家在哪里,引領團結和服務管理就做到哪里。延伸工作手臂,擴大工作覆蓋,不僅是新時代文學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響應人民新期待、切實提高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徑。
2016年5月,中國作協主席鐵凝來到寧夏西吉縣,為寧夏各地的基層作家和文學愛好者帶來了長達3個小時的精彩一課。這也標志著中國作協“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的正式啟動。此后,諸多知名作家陸續奔赴各地播撒文學之光,向社會大眾傳播優秀文學作品,讓文學更好地服務社會與人民、照亮生活與人心。
巍巍井岡山、蒼蒼黃洋界,迎來了參加中國作協“到人民中去”職業道德教育與文學社會服務實踐活動的首批作家。作家們通過這項集現場教學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活動,感受人民的火熱生活,以人民的精神品質鍛造作家作品的品質。一支支“到人民中去”紅色文學輕騎兵深入革命老區、民族和邊疆地區、貧困地區,開展文學公益講座、文學作品鑒賞和互動交流活動,讓人民感受到文學作品傳遞出的溫暖與力量。
中國作協社會聯絡部的設立,對于在制度和機制上強化服務作家、服務社會、服務公眾的職能,密切聯系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擴大文學的社會影響,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作家“重慶文學周”“遼寧文學周”“陜西文學周”“山西文學周”等期間,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公共文學服務、文學志愿服務和全民閱讀活動集中亮相,拓展文學疆域,提升文學境界,持續奉獻高品質的精神食糧。中國作家“文學公開課”邀請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四大獎項的獲獎作家走進基層,與更廣大的人民群眾面對面展開交流,品牌效應和示范作用日益凸顯。
如何加強對網絡作家、自由撰稿人、自媒體寫作者等新興群體的團結引領,以更加開放的眼光展開更具專業性、針對性的工作,是新形勢下作協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的設立可謂正逢其時。同時,目前全國省級網絡作協已有20家,各級網絡文學組織近200個,新興群體對作協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正不斷提高。
在人民的壯闊奮斗中,隨處躍動著創造歷史的火熱篇章。只有創新方式方法,更有力地支持基層作者和邊遠地區作者,才能喚醒和激活基層創作力量,讓文學創作的權利和機會為更廣大的人民群眾共享。
甘肅臨潭是中國作協的對口扶貧單位。中國作協除選派多位干部在當地掛職,注重經濟扶持、資金助力,還大力開展文化教育扶貧。魯迅文學院臨潭縣中小學教師文學培訓班、基層文化干部培訓班和助力脫貧攻堅文學培訓班等的舉辦,文學作品集《愛與希望同行——作家筆下的臨潭》和臨潭文學70年作品選《洮州溫度》的出版,將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讓“文化潤心,文學助力”的工作思路落到實處。
中華文學基金會授予全國多地“文學之鄉”稱號,并指導其開展了一系列文學創建活動,促成或扶持了一批文學新人、文學佳作和一系列文學平臺、文學品牌的涌現,文學的群眾基礎得到鞏固和發展,全民閱讀蔚然成風,激勵其他地區文學發展的標桿示范作用不斷顯現。
今年7月,全國文學志愿服務聯席會議成立儀式暨文學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推進會在京舉行,“新時代山鄉巨變 文學與你同行”主題志愿活動同期啟動。作協工作、文學事業與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再次實現精準連接。隨著文學志愿活動的普遍開展,文學志愿服務精神將得到進一步弘揚,文學界的社會責任意識和無私奉獻精神將得到進一步彰顯。
扎根生活沃土,文學之樹才會枝繁葉茂;堅守人民立場,才能更好地書寫時代與人民的嶄新史詩。新時代文學是以人民為中心、激勵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文學。闊步行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將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涵養新時代的精氣神,增強文學服務人民和社會的能力,讓文學在人民的口碑中永葆生機和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