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id="vpdzp"><listing id="vpdzp"><i id="vpdzp"></i></listing></mark>
        <mark id="vpdzp"></mark>

              <font id="vpdzp"></font>

                      陳集益:在深淵里尋找光
                      ——陳集益小說綜論
                      來源:浙江文學院 | 時間:2020年07月14日

                        文/王 芳

                        《野豬場》《長翅膀的人》《哭泣事件》是陳集益較重要的三本小說集。我第一次讀他的小說是在幾年前,讀的是小說集《長翅膀的人》。該書內封上那張剪著板寸頭、穿著白T恤的作者照片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為照片里的他有一種野蠻的坦蕩氣質,看起來不像一個作家;至少給人一種不被馴服的感覺。果然,他沒有令人失望,小說集里的小說充滿不可捉摸的詭異質地,有著墜入黑暗的絕望、沮喪,又有著對光的渴求、追尋,如此,他的小說就像在深淵里殺出一條血路,讓人讀后仿佛看到有微弱的光一步步擊退黑暗。這樣的小說及其作者,在我看來有點“孤膽英雄”般的悲愴。

                        陳集益的小說集《哭泣事件》,可以看作他“在深淵中的吶喊”的擴音筒,本文以分析這部小說集里的小說為主線,兼論另外兩本小說集里的小說為副線,對陳集益的整個創作進行梳理。

                        一、吳村,一片真實中寫滿荒誕的神奇土地,是天堂,也是深淵

                        一個作家欲使自己的作品打上個人化的清晰標記,往往要為其作品中的人物構建一個特殊的敘事環境,這樣的環境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陳集益選擇了用真實的吳村來講虛構的故事,用荒誕的情節來描述真實的現實。

                        吳村是浙江內陸的一個小村莊,在解放前這里還不算太貧困,因為這里可以走水路往山外販賣木材。然而解放后,在特殊的歷史決策下,這里因為修大型水庫而被人為地阻斷了出山的路。陳集益在《往事與投影》這篇有點自傳性質的小說中,以兒童的視角寫了“吳村”的閉塞和貧窮。還在一篇回憶童年的文章這樣說:“在我的童年,眼睜睜地看著一個人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想不開,自殺或者發瘋,是經常的事。另外,除了瘋子,村里還生活著許多性情古怪的半老頭子!标惣嫦嘈拧坝洃洷瓤陀^現實更具有文學價值”,因而兒童時代的記憶,慢慢形成了小說的情節、主要人物和他們的行事方式和處世態度。比如,《吳村野人》里的蠻娃以及人們對待蠻娃極殘忍的態度;《殺死它吧》中那頭被趕往屠宰場的豬總是不與主人配合,人的情緒極度壓抑,幾乎無法正常喘息;《離開牛欄的日子》里的父親將自己的兒子送給村長,只為獲得一點點與權力親密接觸的機會;《代孕》中那個帶著自己的妻子為人代孕的阿松,只不過是為了想蓋一間像樣的房子;《被證明死亡的人》中小男孩螞蟻的爸爸毛宗文帶村民出去打工,結果卻要不到工錢,最后客死異鄉……總之,吳村的閉塞使人向往外面的世界,掙扎著直想殺出一條血路,而現實則令人深感寒冷暗黑,于是作者努力想通過自己的書寫,為那處于寒冷與黑暗中的人們尋找一點光。

                        可以說,翻開小說集《哭泣事件》,便是翻開了一部個人史,翻開了一個村莊史,甚至是一個從封閉中走出來的時代的歷史。因為吳村是無數個像吳村一樣的中國村莊的代表,陳集益是無數個從農村里走出去的進城農民的代表,至少是從農村出來的”70后“一代的代表。陳集益高中畢業后,曾在多個城市打工,做過多種苦力,甚至經歷過沒有地方可以容身的窘迫。他曾親歷過20世紀90年代民工被老板殘酷剝削的生活,對中國私營企業家血淚斑斑的資本原始積累歷史有著深切的感受,他有太多的故事要去告訴這個世界,關乎精神而無關乎物質,這大概可以為《哭泣事件》一書做一個現實的注腳——他曾經承受過超負荷的勞動,親歷過當代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看到過太多田園牧歌式生活下的殘酷真相,這使他不由自主地背負起了歷史賦予的使命。

                        陳集益書寫處于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中國民工的血淚;書寫中國農村的貧窮、封閉,農民的麻木、狹隘;他不抱著城市人居高臨下的寫作態度,也不似魯迅式的鞭撻,而是滿懷悲憫,忠實于他的記憶、在場的感受、個人的體驗,去除粉飾,讓人看到走不出困境的絕望抑或憤怒,從而告訴人們,當一個人身處真正的底層時那種在深淵里無可奈何靜靜等待命運判決的處境、心境。這是陳集益的寫作與大部分同齡人不一樣的地方,當他筆下的現實越殘酷,他的心承受的痛苦、審判就越殘忍,有時甚至是鮮血淋漓的。

                        從這一意義上說,陳集益的吳村,與魯迅的魯鎮、莫言的高密東北鄉、劉亮程的阿不旦、謝宗玉的瑤村一樣,同樣可以成為這個時代最獨特又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因為他們都以各自不同的視角詮釋著農村,表現每一座村莊的進化歷程。而村莊的歷史,何嘗不是人類發展的歷史?村莊的人性,何嘗不是所有人性的縮影?

                        二、絕望,一種悲觀但不頹喪的情緒,逼人瘋狂,也使人抗爭

                        詩人策蘭說:“藝術就是要進入你深層的困境,讓你徹底自由!标惣鎺缀跛凶髌吩谇楣澋陌才派隙际谷擞幸环N陷入感,仿佛他筆下的人物總是被一套殘酷的邏輯美學控制著,禍事連連,危機迭起——這使得無論是故事中的人物、敘述者“我”還是讀者,都被困入恐懼與緊張中,而作者卻在這種將苦難推向極致的書寫中獲得了徹底的釋放。

                        陳集益曾說,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對這個社會乃至對自身都充滿了絕望的情緒。盡管如此,他的小說卻沒有讓人物在絕望里任由命運擺布,即便將死,也在一刻不停地掙扎反抗,從這一點來說,陳集益的絕望是一種抗爭的絕望,因為抗爭,絕望中的人就容易發瘋,所以他的小說中常常有瘋狂的人物出現。但是這些因為絕望而抗爭、最后被逼得“瘋狂”的人,就應被理所當然地視為瘋子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從另一個角度看,他的小說里的“瘋狂者”只是不甘于與這個世界茍同,所謂的瘋狂僅僅因為“抗爭”而已——且不論是與現實做抗爭,還是與命運做抗爭。

                        《謊言,或是嚎叫》中的張德旺,在打獵時看到了一個野人,在追尋無果后將看到野人的事告訴了村里人,可是村里人不相信他看到過野人,于是引發了一場信任危機。一向視信譽如同生命的張德旺,開始了尋找野人之旅,他毅然離開妻子、孩子、村莊,向大山深處走去,這一找就是二三十年,直到他面目全非,被另一個村莊的人當成野人抓進籠子。這篇略帶荒誕色彩的小說,從張德旺進山開始整個故事就處于一種緊張的狀態中,似乎到處一片黑暗,希望之光——也就是抓到野人以證明清白——始終沒有照亮張德旺的生活中。作者也試圖給張德旺希望,比如家里人來尋找他,比如有幾次他似乎看到野人的身影,但終究,他既沒有找到野人,也沒有選擇下山。張德旺地堅持尋找,一方面顯得悲壯,摻雜著他對尊嚴和對真實的捍衛;另一方面又顯得可悲、可笑,顯得那么無意義。這是絕望與希望、真實與謊言、光明與黑暗、野蠻人與文明人……相互傾軋、隨時顛倒的過程。而張德旺的人生悲劇,歸根結底是由他自己的抗爭造成的。

                        同樣,在《離開牛欄的日子》中,那個冷面無情只傾心于權力的父親,給“我”、“我”的弟弟、母親和爺爺帶來災難性的打擊。因為父親,“我們”一家人不得不住進能夠靠近權力的牛欄,之后一系列倒霉的事就降臨在“我們”一家。而最可悲的是,父親竟然要把“我”的弟弟過繼給沒有子女的村長做養子!拔摇钡哪赣H痛恨父親的恬不知恥,長期陰云籠罩!拔摇蹦,一直膽怯地看著這一切,即使到了文章的結尾,絕望的狀態也沒有絲毫緩解,“她(母親)那男人一樣的身子如同山頂的孤樹搖晃著,窒息的哭聲時斷時續,像溺水的孩子,我緊張而惶窘地在燈的暗影里站著,直到面孔浮腫的一輪月亮,壓上屋檐!痹谛≌f結尾,“我”、母親、祖父、弟弟,這四個人的絕望是明顯的,表面上看都是父親造成,其實在鄉村權力的掌控下,“父親”的絕望才是最深刻的——他通過一系列別人難以理解的行動,力圖擺脫這種絕望,卻進入了一個癲狂的怪圈。

                        而《哭泣事件》中的父親,因為他對“老將軍”的膜拜,在被拒絕靠近“老將軍”之后引發了一次不被允許的哭泣,從而被冠以“擾亂公共秩序”之罪遭到逮捕。在這里,權力被賦予了耀眼的光環,每一個人對于不可企及的權力都表現出了極度的虔誠、畏懼,而父親卑微的愿望——“見一眼老將軍”,“為老將軍打一次麻糍”竟然難于登天。父親哭,既源于悲傷,也源于委屈。歷經周折的父親后來雖然被釋放,但是郁積于他心里的冤屈始終沒有平息。于是在北京工作的兒子成了他“懲惡揚善”的希望,他開始上訪,逼兒子幫他告狀,他對于悲傷與委屈的執著的反抗,使他的兒子、老婆也被卷入了這絕望的旋渦之中。

                        還有《殺死它吧》里的那頭豬,始終無法被殺掉;《被證明死亡的人》里流落街頭無法要到工資的宗文在謠傳已死后,終于死去;《逃跑》中的“我”被城市生活圍困找不到突破口最終逃離家庭;《代孕》中的阿松從村子里忽悠來一些婦女為一個老板代孕,而當婦女們肚子大起來后老板卻消失不見,不僅發財夢破滅,而且不知該如何處理婦女肚子里的孩子們;《長翅膀的人》則寫一個長了翅膀卻永遠不會飛的人的全部悲哀,那人對飛翔的向往充滿無法描述的悲涼感,長久地回蕩在字里行間。

                        可以說,絕望成了陳集益所有作品的共同特點,它使人如同陷落于深淵之中試圖掙扎。然而,細讀之后,又會發現他筆下的人物是那樣富有韌性,無論被生活逼到了怎樣的角落,總要想方設法活下去,也總能想方設法活下去,讓人不斷地希望看到希望,讓人堅信光總是會有的。這樣的書寫顯然與陳集益的底層經歷有關,而這種底色是否可以理解為一個時代中大部分底層人的生存狀態呢?

                        三、隱喻,一個執著懇切不惜為之將自己變得面目全非的理想,要虛構,也要真實

                        亞里士多德曾從修辭學角度來談隱喻,反復強調,唯有隱喻能破掉俗套,能把話說得生動,從而也給聽者某種可持加領悟的東西?梢,隱喻因為其強大的現實描寫能力,以及透過現實引發聯想從而留給讀者巨大思維馳騁空間的能力,能使作品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被許多作家青睞,從而被廣泛運用。馬爾克斯、博爾赫斯、卡爾維諾、川端康成等世界文學大師,無不是將隱喻用到極致的高手。從這一點來說,作品擁有強大想象力并能游刃有余地運用隱喻的陳集益,其寫作已具有世界性。用陳集益自己的話說:“將一個你要書寫的故事借助想象力推向極致,隨著想象力持續推進,故事情節不斷地向現實的邊界擴延,在即將跨越寫實的那個臨界點上,現實好像要展翅飛翔起來,這時就自然而然地產生隱喻、象征等等效果。不論是你提及的隱喻、象征或思考,都會伴隨著想象的推進而產生!雹

                        但陳集益的隱喻顯然不同于其他作家的隱喻,其他作家的故事往往一開篇就朝著隱喻的方向走,如《河的第三條岸》,意象紛繁迭出,帶有很強的虛構性。又如《百年孤獨》,成天織著裹尸布的姑娘,長著豬尾巴的孩子,魔幻特征明顯。陳集益的隱喻卻隱藏在真實的社會事件內部,看上去是老老實實的寫實,仔細想又感覺被他套進去,即便明知虛構,卻仍有震撼,思考接踵而至——同時,隱喻的效果也達到了。

                        陳集益小說的隱喻集中表現在小說主人公所執著追求的某一事某一物上?v觀其所有小說,每一個主人公都會帶著執念追求一種理想意義的東西,有時是公平,有時是尊重,有時是正義,有時則是金錢、權力、名聲,盡管這些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他們執著、懇切,甚至不顧一切,為了得到它們,不惜把自己變得面目全非!吨e言,或是嚎叫》中的“野人”,《哭泣事件》中的“老將軍”,《離開牛欄的日子》中的“牛欄”“村長”“爺爺”,《代孕》中那些孕婦們腹中的“孩子”,《逃跑》中的“房子”,《被證明死亡的人》中那個始終沒有出現的毛宗文,全都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可觸可感的人、事,一旦被賦予隱喻功能,便給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陳集益的隱喻使他故事的真實與虛幻相得益彰。

                        比如,在《謊言,或者嚎叫》里,一開始,野人只是作為獵人的張德旺親歷過的一樁怪事出現,因此野人的形象十分清晰,你半點兒都感覺不到是張德旺的意識之類出了什么問題?墒,隨著事件的推進,再也沒有出現野人,為了證明自己的誠實,張德旺走上了一條尋找野人的路。這時的野人,已經不再是野人本身,它象征了張德旺所渴望的被認可。因此,野人愈加難尋,也愈加模糊難認,直到張德旺自身變成野人,野人就成為了一種虛妄的執著與無望的等待的隱喻,讓人想到,每一個心中何嘗不都住著一個“野人”,只是有的人愿意跋山涉水尋找,有的人任其沉睡。

                        《哭泣事件》中的“老將軍”則隱喻人們心中對權力的膜拜。對于很多人而言,權力就是其信仰,因此,獲得權力的青睞將讓人熱淚盈眶!拔摇钡母赣H,作為男性膜拜權力的代表,他虔誠的淚水,并不是為老將軍吃過祖傳的麻糍而流,而是為能與無上的權力有親密接觸并有可能受到權力福庇而流。至于《殺死它吧》里的那頭無人宰殺的豬,從原來一家人的希望所在,成為了一家人的累贅與痛楚;而阻擋著山里人出山、平原人進山的大型水庫,則成了一個更大的隱喻!峨x開牛欄的日子》里,那間臭氣熏人、使人無法入眠的牛欄成了與村長交好的橋梁,牛欄的隱喻也就顯而易見。小說標題為“離開牛欄的日子”,到底是我們離開了關進牛欄的日子,還是始終沒有逃脫牛欄的籠罩?這是否意味著,權力的壓迫與奴性的滋生此起彼伏,我們終究無法擺脫。

                        其實,除了作品所設置的隱喻,作者采用的虛實相間、故事往往被推到現實的邊緣等豐富的敘事手法,又使其體現出可供讀者想象的各種小人物、小物件的隱喻,有些隱喻可能是寫作者自身都意識不到的,正所謂一千個讀者的眼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種種隱喻構成了密不透風的故事通往外界的一個出口,從這個出口里涌進來的光足以把讀者的心照亮。

                        四、幽默,一陣不動聲色的黑色旋風,可荒誕,亦可歌泣

                        作家謝宗玉曾以《一個一本正經的荒誕者》為題評論陳集益小說的整體印象,其中寫道:“他一本正經地敘述,卻顯示出一種特別真誠的成分,不要半點奸巧,讓人感覺他就是在說身邊的真人真事,增加了荒誕文字的真實性?此票孔镜恼Z言充滿了韌性和耐性,仿佛如果你不相信他,他就要把每一粒文字血淋淋的心臟挖出來給你看,讓你體驗到文字本身的耿直和誠意!薄@個印象是準確的。陳集益的大部分小說,明明說著的是一個荒誕的故事,讀者卻能在這荒誕里體味出淚水、痛感。

                        陳集益善于運用令人信服的夸張手法講述殘酷與逼仄的現實,他的夸張筆調與情節的荒誕感里有很濃的幽默成分。在針對陳集益小說的眾多評論里,獨特的“陳氏幽默”幾乎被忽略。這或許跟他本人性格木訥、不茍言笑,而作品主題沉重悲傷有關。事實上,其小說沉重、絕望等灰色的基調,恰恰充分地凸顯了他獨具的幽默特色。他的幽默是嚴肅的幽默,沉重的幽默,悲傷的幽默。

                        陳集益的出生地吳村,坐落在浙江一個叫湯溪的地方。據資料顯示,湯溪鎮地處金華、蘭溪、龍游、遂昌四縣邊隅,在古代是一個出土匪的蠻荒之地,其方言“湯溪話”因未受南宋官話的影響目前只有幾萬人使用。據說湯溪話很特別,濁樸,直接,野蠻,而且俏皮。湯溪人更是善用喻,喜說笑話。這對陳集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們來看看《吳村野人》里“我”兄弟的名字:陳集寶、陳集軍、陳集財之類,均以類似“陳集益”的名字來命名,這使那個瘋狂的野人的故事在荒誕里夾著令人無法拒絕的幽默感,使人無數次回頭再去看作者介紹。

                        陳集益的幽默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夸張的情節和不合常理的人物言行;奇特的設喻和聯想。

                        先說第一個方面,夸張的情節使作品具備了嬉笑怒罵的張力,不合常理的人物言行與現實產生了巨大的反差。如在《特命公使》中,七十歲的村長因為誤食了做獸醫的女婿準備給豬吃的性藥而性欲蘇醒,難以自持,權力的欲望也隨之而膨脹。一方面是曾經的“壯年”如今日益蒼老,而年輕人都外出打工,鄉村里一派衰敗的景象;一方面是人到暮年、無法扭轉頹勢的村長性欲勃發,以至于他對自己異乎尋常的狀態既欣喜又惶惑,既想躍躍欲試,又惶惶不可終日!洞小分,有一個孕婦很會吃,一天要吃上五六頓,還沒有節制地放屁打嗝,“鐵珠的腹部,在懷孕之前,就因為脂肪堆積,比別人大許多,貌似鄉干部的啤酒肚”,而另一個孕婦卻想著減肥而不敢吃,終日擔心吃多了,隨手一個對比,就給人一種強烈的漫畫感。還有《殺死它吧》中那頭叫“流肥油”的豬,剛開始家里人擔心它長得太慢,以至于極盡夸張地為它去弄飼料,而豬被催大以后卻無人來殺;以及《哭泣事件》中人們對“老將軍”那莫名其妙的崇拜、期待……每一個夸張化的情節,都可以用“幽默”來形容,而幽默的背后則充滿了嘲諷的力量。

                        第二個方面,奇特的設喻和聯想。這里僅舉幾個語言的例子。如用“像剛剛倒進農藥的魚塘那樣喧鬧”,來形容集市上的人;用“就像大樹底下的一棵禾苗,只有等到大樹倒下之后,它才會得以重見天日,日漸繁盛起來”,來形容人們對張德旺見到野人的懷疑;用“像一個衰老的女人,變得枯槁、陰郁起來”來形容冬天的山;用“她整個人垮了,就像堵不住水的堤壩一樣”,來形容一個傷心的女人。這些就地取喻的例子在小說中很多,新奇恰切充滿喜感,“草根化”卻不俚俗。

                        幽默能體現寫作者看待世界的態度,陳集益的幽默常常表現得不動聲色,卻能以千鈞之力擊中讀者,使人既想笑又想哭。他的幽默,恰恰是對嚴肅沉重的主題的一種形式上的補充,使作品讀上去稍顯輕松,也使深陷黑暗中的閱讀有了可以追尋的光亮。

                        五、男性城堡,一次杜絕女性參與的狂歡,有痛斥的怒火,也有悲憫的淚

                        評論家謝有順說:“越來越多的作家,躲在書齋里,無視日益尖銳的現實苦難,而只是在一些無關痛癢的問題上玩弄文字和技巧,他們的寫作,普遍充滿了精神軟弱帶來的屈服性!睆倪@一點說,陳集益是當之無愧有擔當的作家。他在一則創作談中說道:“我從沒有忘記我的寫作動機:它是與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還有那個被損害被侮辱的群體聯系在一起的!标惣娴墓赂,體現為不合時宜的憤怒,不愿茍且的堅持以及對弱勢群體的悲憫。

                        因此,陳集益的寫作,有意避開了男歡女愛、風花雪月之類的題材,甚至淡化了對女性的描寫——僅對“母親”有少量著墨,而著墨之處也沒有刻意表現女性的溫柔與美麗,而是強調母性如大地一般寬厚與堅韌。因此,可以說,陳集益在他的作品中構建了一個復雜的男性城堡,因為男性是對外的,是鄉村世界的主宰者,即便他們來到城市,男性也依然是站在最前面打拼的那一批人,他們對于人類的進化具有代表性的意義。

                        男性城堡的構建,以他先期的兩本作品集中的“父親”系列為代表。剛剛出版的這本《哭泣事件》中有繼承更有拓展。評論家吳秉杰說:“如何看待父親,也就是如何看待歷史!标惣嬲f:“我寫父親,因為父親是一個家庭與社會的紐帶,社會生活可以通過他反映在家庭生活上!薄案赣H的形象,很多時候是應對著我們的統治者。選擇父親,其寫作情感就要復雜得多,它摻雜了崇拜、叛逆、對抗甚至恨!薄虼,“父親”的形象,往往是既可憐、可敬,又可鄙、可笑的。而陳集益在描寫父親的筆調中,自然就滿含嘲諷、痛斥,對權力進行一次又一次深入的挖掘與清算,而對于只能屈從于父親權威的“家人”,則滿含著悲憫。

                        《哭泣事件》中的父親名叫“苦瓜”,為了打麻糍給“老將軍”吃,不惜用高價換回品質更好的稻米。事實上,他跟“老將軍”沒有任何交情,但他對待“老將軍”比對自己的親人還親,為什么呢?因為“老將軍”代表至高無上的權力,而父親渴望這樣的權力能給自己帶來榮光。同樣,作者給《離開牛欄的日子》里的父親命名為“瘌頭”,外表形象已經十分猥瑣,所作所為更是恬不知恥,他毫不掩飾地給村長拍馬屁,甚至心甘情愿將自己的小兒子過繼給村長。他的權力意識的覺醒使他幾近癲狂,因而也更加暴戾。另外,《謊言,或者嚎叫》中的張德旺,對“野人”的執著追尋是想證明自己并沒有撒謊,而撒謊意味著男性尊嚴受到質疑;《殺死它吧》中的父親親自磨刀殺豬,最終豬卻從案板上逃走,父親憤怒卻軟弱無奈;《逃跑》中的“我”是城市的打工一族,在關于“房子”的一場謊言中,那樣負累重重卻又無能為力;《代孕》里的阿松,更是無恥地忽悠村里的女人到城里“出租”子宮……可以說,整個男性世界都是不堪的,他們自私、暴躁、崇拜權力、毫無底線,所作所為簡直匪夷所思。他們或是做久了順民,突然有一天就爆發了;或是心懷恐懼,仍然麻著頭皮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幾乎所有的男性都處在一種內外夾擊的痛苦中無法支撐。但不管如何,仔細閱讀,又覺得作者對這些男性并不抱似厭惡與仇恨,而是帶著悲憫,對他們表示同情。他小說的言外之意是,如果能夠不活得像螻蟻,誰愿意在不見天日的黑暗中混沌度日,哪怕在黑暗中依然可以吶喊。

                        可以說,陳集益小說中的男性城堡是一個獨特的文學存在,這座城堡的隱喻義不言自明,但其諷刺效果卻難免微弱,這可能跟作品的具體事件太多、看上去太真實而哲學性的思考和探索相對較少有關?ǚ蚩ǖ摹冻潜ぁ肥拐驹谕饷娴摹癒”無法走進去,陳集益的男性城堡則渴望有人推開那扇門,走進去,找到自我的鏡子。從這一點來說,陳集益既繼承了卡夫卡,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寫作范疇與態度。他用悲憫,在伸手不見五指的人性黑暗里,尋找可以突破一切的光。

                        結語

                        總而言之,陳集益的作品整體上形成了一種態度,即撕開生活溫情脈脈的面紗,將苦難一波又一波地推到讀者面前,為民眾的苦難發聲?嚯y是無盡期的,或來自于外部,或來自于內心,對于自我意識尚處朦朧階段的民眾而言,苦難更多來自外部,因此,通過外部來映照內心的苦難成了他不動聲色地執行著的寫作理念。在這本《哭泣事件》里,陳集益自覺承擔起為農民階層和城市打工一族發聲的責任,關注包括代孕、鄉村集權、蝸居、上訪等社會事件,從弱勢群體的角度給這個社會敲響警鐘,雖然明知力量微弱。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某次演講中講道:“在一堵堅硬的高墻和一只撞向它的蛋之間,我會永遠站在蛋這一邊!睆倪@一點說,陳集益作為有擔當的小說家,也從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我從事寫作主要跟我反抗苦難、不甘屈服有關,所以我的小說情緒一般是激憤的,主題是外露的,風格是悲愴的!彼在一次訪談中說:“苦難不是計量單位,不能簡單比較,應該說每代人各有各的苦難,都很沉重。就我而言,我想起貧窮的童年,洗腦的教育,理想的破滅,被故鄉驅逐,在城里受難,前途無望,無力抗爭,那種壓抑絕望,至今想起來都讓我感到窒息、暗無天日。有時候我想,苦難施加于人的程度可能跟受難者采取應對的態度有關!标惣鏌o疑選擇了站在弱勢一邊,他甘愿為弱勢群體寫作。

                        可以說,陳集益的小說,無論是為小說構架一個普遍意義上的環境,還是構造一個男性的城堡,通過隱喻和冷靜的幽默表達吶喊、憤怒與反抗,都已經站到了小說寫作的高層次上,給中國小說界帶來一股倔強的清流,他的堅持給處于深淵中的一切帶來光,讓黑暗里的人們能保持憤怒,看到希望。

                       、 陳集益、梁帥:《想象力能把故事推向極致》,《北方文學》2016年第7期。

                      美女高潮喷水视频
                          <mark id="vpdzp"><listing id="vpdzp"><i id="vpdzp"></i></listing></mark>
                            <mark id="vpdzp"></mark>

                                  <font id="vpdzp"></font>